关于应城市“十三五”财政工作完成情况和“十四五”
财政目标建议暨202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0年12月 29日在应城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应城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十三五”财政工作完成情况和“十四五”财政目标建议、202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财政工作完成情况及“十四五”财政目标建议
“十三五”期间,是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逆势而上、成效显著的五年,也是我市财政工作克难奋进、勇创佳绩的五年。五年来,全市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力以赴抓收入,积极主动促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统筹兼顾保重点,创新机制提绩效,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服务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五年来,全市共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各类财政资金136.3亿元,新增各类债券资金48.4亿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统筹安排支持企业发展资金1.86亿元,促进企业加强研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科技创新;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税降费6.6亿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完善招商引资相关优惠、奖励、体制结算政策,设立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亿元,切实支持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有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财政收支保持平稳增长。五年来,全市财政总收入由2016年的22.32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5.55亿元,年均增长4.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6年的16.56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7.17亿元,年均增长1.2%。2020年,尽管全市上下付出艰辛努力,但由于疫情带来的冲击影响,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都是负增长,预计分别完成16.83亿元、12.54亿元,但增幅高于孝感平均水平,完成调整目标任务。乡镇税收持续稳定增长。由2016年的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9.4亿元,增长了34.3%。其中:经济开发区、城中办事处和东马坊办事处收入过亿元。财政支出高位增长。由2016年的35.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7.5亿元,增长了33.1%。
民生事业保障越来越实。全市民生支出由2016年的25.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7.3亿元,年均增长7.8%,民生支出占全市支出的比重均在75%以上。五年来,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支出分别累计达到31.4亿元、87亿元和26.4亿元。积极落实生均经费政策,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重点支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确保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实现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落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提标政策。落实惠农政策。发放各项惠农补贴资金4.09亿元,惠及10多万农户。推进重点民生项目。筹措资金20.36亿元,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落实增资政策。安排资金3.73亿元,落实行政事业人员改革性补贴和年终五项奖励,推进职级并行、公车改革和机关事业人员养老保险等改革。特别是2020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加之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导致财政收入大幅减收,财政运行困难,我们积极向省财政厅争取调度资金13.5亿元,确保了工资按时发放和各项重点支出需求。
财政管理绩效逐步提高。五年来,财政预算体系进一步规范。项目库和财政供养人员信息系统逐步健全。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整合历年专项资金结余5.26亿元,弥补财政支出缺口,确保财政支出需求。强化财政账户管理,累计撤销各类财政资金账户61个;加强财政库款管理,合理调整定、活期存款结构,实现保值增值。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压缩公用经费2640万元。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全面清查全市220户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动态监管。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全面取消政府采购保证金,规范采购合同,强化政府采购服务,健全完善投诉机制。
财政改革持续深入推进。五年来,财政各项改革深入推进,财政管理绩效不断提高。2019年财政管理绩效考核进入全省前二十位,获奖励500万元。全面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市直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全部向社会公开。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全市175家预算单位实现电子化全覆盖。强化政府采购监管,实施政府采购项目7347个,节约资金2.06亿元,节支率16%。政府投资评审规范高效,评审项目316个,审减资金1.44亿元,审减率3.93%。深化国资管理改革。积极推进“三供一业”和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扎实做好涉改单位的资产清查和划转工作,依法编制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报告。
聚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加大扶贫投入,按照财政收入增量的15%和存量资金的50%以上的要求,增列扶贫预算,投入扶贫资金5.8亿元。统筹各级资金2.05亿元,支持产业扶贫项目,扶持新型村集体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监督机制,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
大力支持污染防治。围绕“四个三重点生态工程”,统筹安排各级各类资金5.36亿元,重点推进秸秆禁烧、厕所革命、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城乡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完成农村厕改5万多家。投入资金1.29亿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全市24个村入选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12个村建成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典型。市财政局扶贫点天鹅镇西湖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积极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2020年争取省财政厅增加我市政府债务限额至51.3亿元,存量债务全部完成置换,债务空间和债务结构进一步优化。对隐性平台债务进行摸底确认并审计核定,逐项制定化解方案和偿还预案。清理清收财政出借资金,完成全市17个乡镇和市直233家单位政府性财政资金清理核查工作。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指导、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结果。
各位代表,按照市政府提出的今后五年工作建议,至2025年,财政工作的奋斗目标是: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为经济复苏提供源头活水,努力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力争财政总收入及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均保持在4.5%左右,实现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财力保障扎实有效。坚持优化支出,切实兜牢“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财政改革提质增效。认真贯彻实施预算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要问责。推进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锻造队伍积极有为。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聚财能力、理财水平和监管绩效,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财政干部队伍,塑造财政部门良好形象。
二、202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202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16.83亿元,可比下降34%,减收8.73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4.7亿元,同比下降32.5%,减收6.8亿元,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86.5%。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2.54亿元,可比下降27%,减收4.63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9.7亿元,同比下降25.9%,减收3.4亿元,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7.5%。全市财政支出完成47.5亿元(含上级专项转移支付)。
全市财政收支预计平衡情况是:全市资金来源54.8亿元。其中,地方留成收入12.5亿元,中央、省税收返还1.3亿元,中央、省转移支付33.8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收入6.6亿元,调入资金0.3亿元,上年结余0.3亿元。全市资金运用54.8亿元。其中,全市支出47.5亿元(含市对乡镇体制结算4.1亿元),结算上交省、孝感市财政2.7亿元,债务还本支出4.6亿元。全市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相抵,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市资金来源27.1亿元。其中,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9.9亿元,中央、省转移支付0.2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收入4.1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转贷收入2.1亿元,上年结余收0.8亿元。全市资金运用27.1亿元。其中,全市支出26.3亿元,调出资金0.3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0.5亿元。全市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相抵,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由于我市国有企业较少,没有上缴收益,经报省财政厅批准,没有编制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预算。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9.97亿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7.97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96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85亿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85亿元(含生育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4.19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0.07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0.08亿元。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9.69亿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8.22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4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3.85亿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1.76亿元(含生育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4.19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0.15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0.12亿元。
收支相抵,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当年收支结余0.28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9.75亿元。
(五)政府债务情况
2020年,省政府核定我市政府债务限额51.3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28.4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2.9亿元。截止2020年底,市政府债务余额为48亿元,为限额的93.6%。其中:一般债务26.3亿元,专项债务21.7亿元,全部为地方政府债券。债务总额和分类余额均没有突破省政府核定的债务限额,债务风险可控。
当前,财政收支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收入后劲明显不足。新冠疫情对全市税收的影响呈现整体性和持续性;加之我市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重点行业税收纷纷下滑;新增企业和项目大多都在税源培植期,短期内产生税收非常有限;大量一次性税收缺乏连续性,税收挖潜增收的空间十分有限。
二是镇域经济发展偏慢。乡镇税收经过连续多年高基数高增长之后,已经难以支撑税收持续增长。部分乡镇常规税源甚至远低于体制基数,完全靠一次性税收和引进外部税收支撑,后期乡镇税收将举步维艰。
三是政策制约税收增长。持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严重影响收入增长;税务部门对商贸型废旧回收企业监管更为严苛,土地平台税收管理也更加严格。
四是收支平衡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减收因素较多,后期的收入增长将更加困难,可用财力更显不足;但各类民生和刚性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项目建设投入持续加大,地方债务还本付息进入高峰期,收支平衡压力巨大。
三、2021年财政预算草案
(一)2021年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
坚决落实真正过紧日子的要求,坚持厉行勤俭节约,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实事求是编制收入预算,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控预算追加事项,硬化预算约束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坚持加大各类资金统筹力度,有效盘活存量资金,切实兜牢“三保”底线,着力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加强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限额管理,稳妥有序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大预算公开力度,着力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管理制度。
(二)2021年收入预算和支出安排
1、一般公共收入预算
2021年全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税收收入11.87亿元,同比增长23.2%,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6.8%;非税收入3.58亿元,同比增长23.2%。全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7亿元。其中:市级支出41.7亿元(基本支出19亿元,项目支出22.7亿元),补助乡镇支出4亿元。
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情况:资金来源50.77亿元,其中地方留成收入(含镇级留成收入)15.45亿元,中央、省税收返还1.28亿元,中央、省一般性转移支付22亿元,专项转移支付补助1.8亿元,调入资金2.51亿元,一般债券转贷收入1.82亿元(置换到期地方政府债券),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91亿元。资金运用50.76亿元,其中市本级支出41.7亿元,补助乡镇支出4亿元,结算上交省、孝感市支出3.24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1.82亿元。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相抵,当年结余68万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
2021年度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编制范围主要有: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污水处理费等。
2021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额为17.6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4.79亿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0.11亿元,污水处理费收入0.1亿元,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补助收入0.2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2.4亿元。支出总额为17.6亿元,城乡社区支出11.96亿元,债务付息支出0.73亿元,调出资金2.51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2.4亿元。收支平衡。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根据《预算法》规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对国有资本收益作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由于我市国有企业较少,没有上缴收益,经报省财政厅批准,暂不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2021年纳入社保基金预算编制范围的主要有: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
经过审核汇总,2021年社保基金预算收入总额为21.22亿元,支出总额为20.92亿元,当年结余0.3亿元,滚存结余23.81亿元。
(三)2021年财政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安排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服务“五大工程”,打造“六大产业集群”,助力建成经济发展更健康、产业发展更鲜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现代化城市的决策部署,扎实做好财政各项工作,努力完成2021年财政预算执行任务。
(1)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夯实持续发展基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坚持抓紧国家政策窗口期,用足用好政策资金。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支持实施“百企百亿”和“上云企业”工程,推动盐业化工、石膏建材等延伸产业链,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切实降低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振兴、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通制度堵点,纾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政银企政策实施,发挥政府融资担保平台职能,着力为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兑现招商引资政策奖励资金,升级园区功能,激励园区增强发展动力。
(2)兜牢兜实“三保”底线,确保财政平稳运行。主动应对收支矛盾,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坚决兜牢“三保”底线。着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全力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财税增收的拉动效应。依法依规强化收入征管,严防税收跑冒滴漏,客观真实地把经济发展成果反映为财政增收。加强项目投资调度,支持集中开工,确保投资目标。加大结余结转资金统筹、国有资产清理盘活、公共资源市场化运营力度,多渠道弥补收入缺口。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加大对下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全市财政运行监控分析,做到财政收入有质量、可持续。
(3)保障改善民计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坚持民生至上,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足额安排人员及社会保障资金,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加大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投入,促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积极落实退伍军人养老保险接续和新增教师工资待遇;加大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农业农村支持力度,继续推动乡村振兴。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推进重点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完善项目库管理制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大绩效评价和事前评估力度,将绩效管理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积极优化债务结构,缓解偿债压力;继续加快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严肃查处违规举债行为,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各位代表,2021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落实本次大会决议,以饱满的激情、创新的思维、克难的勇气、务实的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应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