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草背景
2021年9月和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以建设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知识产权制度、聚焦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等为重点进行详细规范,全面开启新时代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征程。
同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面向城市、县域、园区开展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创建工作。2022年,省委省政府和孝感市政府先后发文,全面部署知识产权强省、强市建设。为积极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示范县市,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鄂发〔2022〕8号)和孝感市政府《关于印发孝感市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孝感政发〔2022〕10号)、孝感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孝感政规〔2022〕5号),结合我市实际,在多次征求各职能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实施方案》(送审稿)。
二、工作目标
《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的主要目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提升,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和服务体系全面夯实,知识产权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知识产权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更加紧密融合,知识产权综合实力位居孝感县市前列、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各项工作指标全面达到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示范县市工作要求。
《方案》提出2023年至2025年相关指标:2025年,年度专利授权达到700件,发明专利授权55件,PCT国际申请15件;有效发明专利达320件,高价值发明专利150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到6.8件、3.2件。新注册商标达到800件,有效注册商标突破7500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达到10件;地理标志商标(产品)达到5件。专利产品备案100件以上,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3%以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年均增长16%以上;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数量年均增幅20%以上。培育和引进高水平、专业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10家以上。贯标认证企业5家以上,培育国家、省、孝感市知识产权示范或优势企业60家以上。
三、工作措施
《方案》提出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5大项21小项工作措施:
(一)鼓励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
一是加快培育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主动对接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及上市后备金种子、银种子企业,提供创造、运用和保护全流程服务。引导本市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水平。
二是培育发展高价值知识产权。支持我市盐业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优势产业开展专利布局,推动重大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高价值专利。突出培育高价值专利导向,优化资助奖励、融资等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促进专利与标准融合发展。
三是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持续推进“一企一标”“一社一标”工程,提高市场主体特别是创新型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注册商标拥有率。支持企业运用商标品牌策略,提高商标品牌知名度。支持企业通过商标异议和争议方式获得驰名商标保护。
三是推动农产品品牌转化。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积极注册涉农商标、地理标志、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商标,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含量高、社会影响大的农业品牌,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充分发挥地标经济效能,助推乡村振兴。
(二)实施高标准知识产权保护
一是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积极准确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机制,深入开展以打击知识产权刑事犯罪为重点的专项行动,重点惩治侵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是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深入开展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群体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重复侵权、故意侵权行为。依法处理商标恶意注册、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
三是健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健全跨部门协同保护工作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建立健全重大案件协作配合机制,健全知识产权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完善侵权假冒举报奖励机制,激发社会公众参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优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加强各乡镇、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维权援助站和商标品牌指导站建设,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体系。开展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和纠纷应对培训,指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风险预警防范。加强对本市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的指导。
五是推动知识产权多元共治。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探索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志愿者服务机制。
(三)促进高效益知识产权运用
一是培育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创新要素向产业、企业集聚,支持以盐业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专利布局,鼓励企业开展专利产品备案和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
二是推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推广“知慧桥”专利转化运用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产业、资本、知识产权等资源,深度挖掘企业端技术需求,推动相关专利技术在我市转化实施。
三是提高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分级分类管理,综合运用许可、转让、合资合股及出资、质押融资、信托、证券化、诉讼等各种手段,促进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强化知识产权运用金融支撑,提升知识产权融资功能。
四是推动企业知识产权产业化。鼓励工业企业将自主专利转化,或引进国内外高价值专利在应转化。引导重点产业开展专利托管、交易、作价入股等市场化运营。
(四)开展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
一是增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商标代理窗口服务,增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公共服务支持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清单制度。
二是推动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和引导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运营服务向专业化和高水平发展,拓展知识产权融资、保险、资产评估等增值服务,打造本地知识产权服务品牌。
三是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服务水平开展知识产权“蓝天”行动,强化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动态监管、协同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营造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强化高能效知识产权管理
一是优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完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制,加强横向协作和上下联动,推动各类型知识产权业务协同,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资源调配与协调机制。
二是完善知识产权单位管理。稳步推进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贯标实施,推动企事业单位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各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上市和拟上市企业知识产权贯标覆盖率。
三是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推动知识产权纳入全市普法教育、诚信建设,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加大知识产权典型经验、典型模式、典型单位宣传力度,形成以尊重知识、崇尚创新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四是强化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引导各类产业园区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和商标品牌指导站,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促进园区向集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转变。
五是实施基础教育创新工程。鼓励中小学校注重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